查看原文
其他

哲思雨 | 钱能买到幸福吗?

2016-08-01 朱晓宇 哲学园


哲思雨系列之六

钱能买到幸福吗?

朱晓宇

哲学园特约作者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钱财向来是人见人爱的东西。食物可以直接刺激动物大脑的快感中枢,物质财富对人的作用也完全相同。那么,金钱究竟能不能买到幸福呢?笔者在《你的幸福感由什么决定?》(直接点击蓝字阅读)一文中介绍了决定幸福的几种因素,其中基因占50%,思想和行为占40%,生活境遇的总和(包括财务状况、身高相貌、健康程度、工作性质、是否结婚、居住地等)占10%。也就是说,物质财富对幸福感的决定作用低于10%。那么,人们为什么仍然不惜一切代价地拼命赚钱呢?


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有了钱,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总额高达1168亿美元,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其中910亿美元消费在境外,占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的78%。2008年以来,全球奢侈品市场低迷,但中国消费者却逆风而上。他们在日韩欧美排长龙一掷千金,争相购买钻石珠宝、时装名表、品牌包袋。东京、纽约、伦敦、巴黎、日内瓦,到处都能看到中国人排长队买名牌的景象。




显然,购物本身并不是目的,否则找个采购员的工作岂不是更佳?消费者的真正目的是希望通过满足购买欲来提升幸福感。


曾获奥斯卡奖的影星尼古拉斯·凯奇是好莱坞片酬最高的演员之一,年收入逾2千万美元。他也很喜欢购物,曾经一口气买下两座城堡、十五个宫殿式的房子、一队快艇和一大堆豪华车。许多人觉得凯奇赚了这么多钱,大概一辈子也花不完。但令人吃惊的是,2009年,他因个人财务危机上了新闻头条,竟然欠税630万美元,欠银行200万美元。



想当年,凯奇刚走红的时候,一定为自己终于能够拥有一艘渴望已久的快艇而感到兴奋和满足,但这份满足感很快便消失殆尽。没多久,他又开始渴望第二艘、第三艘快艇。可见,无处不在的享乐适应性使购物的满足感无法稳定持久。倘若购物上瘾,每次购物的快感便会逐渐递减。为了重新体验当初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他必须不断提高购买商品的档次,最终导致倾家荡产债台高筑。


强烈的物质占有欲使很多人梦想着一夜暴富。前不久,北京的一位彩民独揽双色球5.7亿元,令众多彩民更加坚定了要通过购买彩票发家致富的想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彩票事业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彩民超过2亿人,其中上瘾者约700万人,重度上瘾者超过43万人。这些人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痴迷于彩票,坚信中彩可以让自己一夜之间富裕起来,过上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1978年,美国的学术刊物《性格与社会心理学月刊》发表了一篇非常有影响的文章,题为《中彩者和意外事故受害者:幸福是相对的吗?》,作者是心理学家布雷克曼、寇茨和詹诺夫布尔曼 (P. Brickman, D. Coates, R. Janoff-Bulman)。他们采访了伊利诺州的中彩人,发现中彩者的幸福指数在中彩初期迅速窜高,几个月后则恢复到中彩前的状态。总的来看,中彩者和未中彩者的幸福程度相差无几,但中彩者从日常小事中获取幸福的能力却大幅下降了。他们曾经觉得看场电影或者去饭店吃顿饭是很好的享受,但中彩以后却无法从这类小开销的活动中获得乐趣了。
突如其来的财富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幸福感,而只能放大他的生活状态。如果此人原本就不快乐,既不善于理财也没有朋友,那么彩票带来的巨大财富只能使他的状况变得更糟。相反,如果他原本就活得幸福而充实,被亲情和友谊环绕,那么从天而降的财富则会令他的生活锦上添花。另外,突如其来的大量金钱往往给人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如果应对不当则后患无穷。因此,与旁观者所预料的相反,大多数人中了头彩以后,生活质量非但没有提高,却反而下降了。
杰克·维塔克住在西弗吉尼亚,2002年中了3.15亿美元的头彩。他给慈善机构捐赠了好几百万美元,还投资1400万美元建立了自己的基金会。后来,他的车、办公室和家多次被盗,他本人因为酒后驾驶两次被捕,孙女死于可疑的原因。到2007年,他已经花掉了大部分钱。他痛心疾首地对记者说,“如果当初我把那个彩票撕掉就好了。”

当然,也有中彩以后生活质量提高的例子。桑德拉·海伊斯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她工作十分辛苦,年薪却只有2.5万美元。2006年,她和12位同事一起中了2.24亿美元的头彩,她分到1千万美元。她付清了房贷,买了辆凌志轿车,又买了一栋50万美元的房子,她把这栋房子送给了住在破旧社区里的女儿和外孙。她辞去工作,开始写作,并出版了一本书。海伊斯说,中彩对她帮助很大,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中彩人辞去了工作,买了新车新房,使用更贵的日常用品。但是几个月后,这些变化带来的喜悦逐渐消退,中彩人各自返回到中彩前的情绪状态。性格开朗、遇事乐观的人依然快乐;郁郁寡欢、空虚无聊的人依旧烦恼。
无论是尼古拉斯·凯奇还是中彩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都无法和三千年前以色列的国王所罗门相比。据《圣经》中的《传道书》记载,所罗门王在年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荣华富贵的一生。他写道:“我为自己动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种葡萄园,修造园囿,在其中栽种各样果木树;挖造水池,用以浇灌嫩小的树木。我买了仆婢,也有生在家中的仆婢;又有许多牛群羊群,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众人所有的。我又为自己积蓄金银和君王的财宝,并各省的财宝。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爱的物,并许多的妃嫔。这样,我就日见昌盛,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



令人吃惊的是,这位伟大的国王最终发现,这一切都空虚无聊并且毫无意义。他感慨道:“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聚敛财富是很多人的生活目标,但是所罗门王告诫世人,这一切努力和成功终将是一场空。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曾说过:“金钱从未让人幸福过,而且将来也不会,它的本性中没有任何能够产生幸福的东西。一个人越有钱就越想拥有更多。”那么,所罗门王和富兰克林对金钱的认识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在决策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成就斐然,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安格斯·斯图尔特·迪顿 (Angus Stewart Deaton) 亦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学者于2010年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收入能提高生活评价但不能提高情感幸福》的论文,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卡尼曼和迪顿认为应该从情感幸福和生活评价两个方面来研究幸福感。情感幸福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每天所感受的喜悦、紧张、悲哀、愤怒和爱等感情的频率与强度。而生活评价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看法。

这项研究的数据来自于盖洛普机构(Gallup Organization)的抽样调查。2008至2009年期间,他们每天调查1000个美国居民,总共研究分析了45万人之多。研究结果表明,金钱与生活评价的关系是线性的,但与情感幸福的关系却是非线性的。随着收入的增加,每一美元对提高幸福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直到消失。也就是说,在舒适标准以下,金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买到幸福;一旦超过舒适标准,多出来的金钱对提高幸福感就无能为力了。这个舒适标准因国而异,在美国大约是家庭年收入7.5万美元。也就是说,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虽然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总体评价,但对每天的情感质量和体验却没有任何影响。




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中国的舒适标准是多少,但有理由认为,中国那些买走全球46%奢侈品的消费者当中,大多数人生活在舒适标准以上。如果多余的金钱买不到幸福,全副武装的奢侈品换不来满足感的话,那么为了赚钱而付出个人健康、家庭团圆、社会诚信等种种沉重的代价,岂不是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哲思雨系列回顾

你为什么渴望多样化的性伴侣?(1)为什么男人都想做唐璜?(2)
一夫一妻制符合人性吗?(3)你为什么留不住快乐?(4)你的幸福感由什么决定?(5)


长按二维码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哲园书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